智能搜索
镇坪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位于陕鄂渝三省交界处。作为“中国长寿文化之乡”,老龄化率超全国均值8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72%的老年人深陷“数字生存困境”,逐渐成为智能网络时代的“沉默群体”。当银发浪潮遭遇数字鸿沟,2022年以来,镇坪县充分运用“文共体”机制,创新推出“艺养天年”老年阅读服务项目。通过构建“集中+流动+多彩”三课联动的服务体系,将智能技术培训与文化惠民工程深度融合,打造出破解山区“银发数字鸿沟”的创新样本。
集中课堂,可视化教学破解数字密码
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适老化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
课程设计适老。紧扣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构建“基础操作+生活场景”课程矩阵,系统覆盖微信社交、手机挂号、地图导航、反诈防骗等10大核心模块。教学过程中,创新采用20张手机截图和手绘示意图的可视化教学法,将复杂的数字操作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文指引,大幅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方式适老。精准锚定老年人生活作息规律,固定于每周三上午9点开课,避开买菜、接送孙辈等日常事务高峰期,最大程度保障学习参与率。课堂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双轨并行模式,每节课预留30分钟开展一对一实操指导,专业志愿者全程跟进,实时纠错答疑,确保老年人学懂弄通、学以致用。
覆盖推广精准。通过村(社区)公告栏张贴海报、在老年活动中心设置咨询点等多元渠道,广泛宣传集中课堂课程内容与报名方式,吸引老年群体参与。优化课程排班机制,根据报名人数灵活增设班级,同步开通线上预报名通道,简化报名流程。
流动课堂,定制化配送打通服务末梢
创新实施“点单配送”服务模式,推动优质数字培训资源向基层下沉,切实打通老年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需求导向“点单”。针对偏远镇村老年人因交通不便、身体受限难以参与常规培训的困境,建立“镇坪县老年数字需求库”,精准收集镇村老年人学习需求超200条。创新推出“基础必修课+乡镇选修课”定制化课程模式,根据地域特色精准匹配教学内容,实现“一地一策”精准施教。
资源下沉“配送”。秉持“群众点单、按需配送”核心理念,构建需求响应、前期宣传、团队组建、设备调配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吸纳老年学员技术骨干组建“银龄讲师团”,形成“老带新”互助教学模式;配备装载平板电脑、WiFi热点等设备的流动文化车,深入7个镇开展流动培训58场次,惠及乡村老年人1800余人。
多彩课堂,文化赋能构建银龄生态圈
创新打造“多彩课堂”文化品牌,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内核,以社会参与为纽带,构建多维融合的老年文化服务生态。
智文融合激发兴趣。深度挖掘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的融合点,精心举办“最美夕阳”主题摄影展,鼓励老年人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开展短视频制作培训,鼓励老年群体利用绘图软件进行电子书画创作,组织老年人围绕地方民俗、生活智慧等主题创作短视频,孵化“银发网红”团队。
节庆活动传承文化。紧扣传统节庆节点,策划系列主题文化活动。重阳节期间,举办“敬老书香浓”阅读分享会,在书香中传承孝道文化;春节前夕,开展“巧手迎新春”游艺手工活动,有效锻炼老年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社群关怀延伸服务。构建老年数字学习网络,成立12个线下学习社群,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活动,鼓励老年群体围绕社区环境改善、文化活动组织等议题建言献策;引入心理咨询师团队,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携手县医院、司法局等单位设立“智慧助老服务站”,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健康体检、养生指导等延伸服务。
“艺养天年”项目通过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老年文化服务模式。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超100期,覆盖老年群体3000余人次,成功助力参训老人熟练掌握视频通话、电子医保卡申领等实用技能,推动老年人线上办事替代率提升60%,学员满意度达98%,多名老人赠送手写感谢信。项目创新培育8支老年志愿服务队,孵化20名“银发讲师”投身教学,构建起“自助学习+互助共享”的可持续服务模式。
同时,项目广泛吸纳高校志愿者、企业技术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服务网络,为老年群体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镇坪:“清凉经济”让“长寿镇坪”出圈出彩[ 08-13 ]
下一篇:没有了!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