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政策解读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5-1896 发布日期 2025-03-30 11:01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有效性 有效
内容概述 2025年3月29日,备受瞩目的《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并实施,标志着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政策文件
  • 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 【字体: 分享:
      《安康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12月17日经安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3月25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3月29日施行。
      一、立法背景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深刻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五年来,安康市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成为安康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立足安康实际,着眼高质量发展,制定综合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有利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安康落地生根,有利于固化生态文明建设“安康经验”,依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以法治方式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聚力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安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制定过程
      《条例》的出台,历经了长达两年的精心打磨,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首部综合性、统领性、倡导性、促进性的地方性法规。自2023 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协作专班启动制定工作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秉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立法协作工作专班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走进执法单位、社区、企业等与一线工作人员、居民、企业负责人等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与诉求。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各界人士参与,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在反复研讨、数易其稿的过程中,对每一条款进行仔细斟酌,力求使《条例》既符合安康市情,又能切实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条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三、主要特点
      《条例》共设七章五十六条,内容涵盖了总则、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发展与促进、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各个方面。它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将我市近年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予以制度化、法制化,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短板、弱项和难点问题予以针对性规定,以“制”促“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条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条例》通篇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总则部分明确规定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遵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等,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清晰方向,确保安康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二是体现地方发展思路与成果。《条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科学提炼了我市在大气、秦岭、汉江、土壤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经验做法,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以及规划与建设进行了统领性的规定。例如,明确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等方面的职责;对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与监督等环节进行规范,为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支持,保障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立足本地实际彰显特色优势。《条例》充分考量我市发展现状与未来,强调了对秦岭、巴山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机制,维护秦岭、巴山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我市马坡岭、黄石滩等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化龙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宫山、上坝河、鬼谷岭、凤凰山、千家坪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依法实行重点保护,详细规定了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以及禁止性行为等内容,力求切实守护好安康的绿水青山,保护本地独特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为安康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四是守护绿水青山,培育生态产业。《条例》规定逐步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绿色交通、绿色金融、新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消费等,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动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