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保”一方历史 “护”一脉传承
6月9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52项,我省何尊等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清代紫阳县衙档案2项入选,这是我市首次有档案入选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是由国家档案局设立,旨在推动珍贵档案的保护和宣传,为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提供资源储备。
守得云开见月明
清代紫阳县衙档案现保存于陕西省档案馆和紫阳县档案史志馆,共计1080卷、299件,大多为清同治、光绪两朝档案(1766年至1911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基层治理等方面。系统的清代县衙档案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这批档案也填补了西北地区国内现存清代县衙政权档案的空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珍贵档案能够穿越历史风云,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背后是一批批有识之士的悉心守护,是一代代档案人的默默坚守。新中国成立初安康军管会就同步接管了档案,50年代末我市建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档案馆,1987年档案法颁布实施后档案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从90年代开始,历时20多年,我市对包括清代紫阳县衙在内的新中国成立前21336卷、67572件珍贵档案进行抢救修复、扫描著录,档案老化、破损等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清代紫阳县衙档案获得国家级荣誉,是对我市档案保管保护成效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极大鼓励和鞭策。
筑牢体系更护“档”
2025年上半年,紫阳县、旬阳市档案史志馆新馆搬迁投用,标志着全市10个县级档案馆告别“老破小”,完成新馆建设。“十三五”“十四五”市县累计争取中省支持县级档案馆建设资金640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8亿元,县级档案馆总面积由6342㎡扩大到43900㎡。面积最大的汉滨区馆有1.15万㎡,最小的白河县馆也有2494㎡,能够满足新时期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的功能要求。
基础建设打头阵,档案保护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了。各级档案馆都配备了消防、安防、调温调湿等保护设备,添置了档案柜、图纸柜、防磁柜等档案装具,完善了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强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整治,为档案套上了“金钟罩、铁布衫”。3位安康籍将军向市档案馆捐赠收藏档案,岚皋县抗美援朝老兵王章德捐赠红色档案,白河县干部兰云峰捐赠清代“白河营”石刻档案,各界人士用实际行动为档案馆投下“信任票”。
走出深闺显价值
档案中尘封的记载,是地方的历史文化宝藏,每一次开启和发掘,都像一束光照进现实,带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清代紫阳县衙档案中发现的光绪三年紫阳贡茶信票,档案中“查照上届贡茶数目”的表述,是“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铁证,为紫阳茶擦亮了贡茶的金字招牌,有利于理清紫阳茶产业历史渊源,极大提升了茶产业价值。市档案馆保管的富硒茶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有关档案,为安康市富硒茶走向全国全球提供了丰富的宣传素材。
档案服务不仅“登堂入室”,也越来越走进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十年来,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由51.27万卷、35.72万件增加到了54.5万卷、236.9万件,民生档案占比超过50%。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全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数量突破2500万页。岚皋县、平利县馆藏档案数字化占比超过60%,群众查档的体验越来越好。“以前我也来查过档案,工作人员都是用手翻阅档案,最简单的信息也需要等半小时以上。现在到档案查询大厅,不管什么信息一会儿就查到了。”在岚皋查档的陈女士体验背后是档案信息化的转型与创新。
市档案馆利用历史档案拍摄《老档案里的安康》系列微视频,汉滨区馆利用红色档案拍摄的《安康起义》微视频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优秀奖,石泉县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参观群众2万余人次,紫阳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档案参加多省联办的红色珍档联展……新时期档案开发利用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灵活,更加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安康水力发电公司启动2025年生产设备技改及辅助项目[ 06-23 ]
下一篇:市公安局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集中宣传活动[ 06-23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